(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摘要】王文斌教授长期从事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育研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对比与语言教育、词汇语义学。近日,我们有幸对王文斌教授进行了采访。王教授从他个人的学术背景谈起,以他目前所从事的英汉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育学研究为轴线,谈出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感悟,指出无论是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对比研究还是语言教育研究,具备国际视野、研究国外理论虽然不可或缺,但是更要立足中国实际,不仅使国外理论服务于国内学术发展,更要让我们自己的理论在国际学界有其一席之地。所以,作为学者,需要积淀理论的同时,还需要提升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大胆进行学术创新。【关键词】国际视野;中国实际;理论自觉;自信;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生态转向促进了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生态语言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聚焦语言的生态和生态的语言。生态语言学的豪根模式关注语言的生态,研究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双语现象、语言规划、语言及使用语言的社团、语言的生态类型、语言地位、语言使用者及其社会阶层、宗教背景和宗教因素等。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关注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恶化的影响。生态语言学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表面上看有着本质的差别,但两个模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两个模式完全可以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生态语言学框架中。生态话语分析在生态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关注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聚焦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阐释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话语分析把语言看作是影响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主张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所体现的生态观,探讨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话语分析不仅仅关注生态话语,即关于环境和生态的话语,而是分析任何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的话语,主张在生态框架内对话语进行生态分析。因此生态话语分析包括生态话语的分析和话语的生态分析。本专栏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路径。《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分析框架揭示了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及物性、作格结构、施动性、致使性、语法隐喻和评价资源的分析,阐释了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如何生产和再生产物种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不同英译文本中的生态意蕴,阐释了作品及英译本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不仅探讨了及物性系统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而且揭示了陶渊明作品及其英译本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生态话语多维度多层面分析模式建构》基于国内外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提出了从生存、人际/群际、主体性三个维度以及在预设、话语态度、论题三个层面上对生态话语进行分析的思路。这一涉及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分析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物种消亡等生态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敲响了警钟。生态话语分析有助于阐释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话语背后的生态观念和意识形态。生态话语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875)【摘要】生态话语分析在生态学框架内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注重通过语言分析阐释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通过及物性、作格结构、施动性、致使性、语法隐喻和评价资源的分析阐释生态话语如何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生态话语如何生产和再生产物种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视角出发,对比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意蕴,重新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研究发现,《归园田居》(其一)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及物性过程中的参与者(重点是施动者)的拟人化和生命体化来构建作者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通过对生活环境及场景的描述来体现作者与人和以及景和的社会生态观,通过一些特殊的物质过程动词来体现出作者高洁的精神生态观。本研究不仅探索了生态话语分析的及物性路径,对田园诗的英译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还能让国内外读者品味古代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实际价值。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并追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从生存、人际/群际、主体性三个维度对生态话语进行分析思路,指出可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对生态话语进行某一维度或多个维度分析。在具体分析路径上借鉴了多层面话语分析方法,提出了用预设、话语态度及论题对话语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阐释。在对三个维度和三个层面整合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可操作的多维度多层面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以期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分析路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生态话语;多维度;多层面;分析模式
2018年初冬,我的一篇关于英语专业是否是有良心专业的文章在外语界激起了一次反思的热潮,这体现了英语专业界从业者对自己共同体命运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事实上,这种危机不仅存在于英语专业,在公共英语教学领域同样存在,甚至更为明显。40年来,尽管高校英语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承认,问题也不少,尤其是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随着最近十几年的急剧扩招和社会对仅有单一语言技能英语毕业生需求的过剩,英语专业这艘大船有些不堪重负。是改船名为“英文专业”,卸掉船上一大部分的名不副实的货物?还是保持“英语专业”旧名,但调整货物结构,寻找新的航路,如朝语言服务和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发展?终于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爆发了外语界的大讨论。《当代外语研究》和《文汇报》等刊物、媒体率先组织专栏,各种纪念改革开放的外语教育发展论坛和各省外文学会年会也跟上展开专题讨论。尤其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再出发百家论坛》(以下简称《百家论坛》)运用网络形式,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并且创造平台与读者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从外语教师到外语专家,从企业老总到科学家,从校长和工程人员,他们都放下了左顾右盼的顾忌,说出了心里话。这是外语界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学术争鸣。各方畅所欲言,观点鲜明,针锋相对。他们为的是同一个目标: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学生利益,勇敢地自揭短处,探索改革之路。这个大讨论的本身就是对改革开放的最好纪念: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2018年这个冬天的大讨论将在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专业英语的危机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背后涉及的是一个理念问题:即英语专业是用来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培养有思想的公民,因此是可以自由无用的,还是用来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来汲取和交流世界最前沿的信息,用来做事的?或是否可以在用英语作为工具做事的同时提高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是坚持前几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同意《国标》修正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英语专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去探索跨学科路子,满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的科技经济发展对英语的新需求还是强调学科属性,坚决反对英语专业的市场化、工具化和低端化?《山东外语教学》从《百家论坛》中选出了四篇笔谈发表。《山东外语教学》等刊物勇于把期刊做成阐释多元观点的阵地,体现了学术刊物人的担当。期刊就这个小小一步的意义已超越了讨论的本身,它将引来外语界学术自由与学术争鸣的春天。是的,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广东 广州 510006;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222)【摘要】本研究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两个水平的英语专业学习者议论文中非毗邻式词块的使用特点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比英语本族语者更依赖非毗邻式词块,但使用的准确度并不高,存在少用、超用、误用某些词块的现象;变化词位上的词汇较为单一,且多为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词汇;学习者文体意识模糊,在写作时具有口语化倾向,这与母语的负迁移和二语学习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非毗邻式词块;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摘要】本研究结合类比教学模型探讨类比构架思维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因素。研究以南京某大学52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受试对象,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和对其学习成果的统计分析开展实证研究,探索了类比构架思维在英文写作教学中的效果,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的方差分析显示,类比写作教学成效显著;2)类比写作教学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因素包括:增加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对段落结构的认识、增强词汇学习意识;3)类比写作的复杂结构和内容对语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学生写作中出现语法混乱,类比写作教学应当提高对语法教学的重视。【关键词】类比构架思维;类比写作教学;英语写作;内容依托教学
(1.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文理学院, 教堂山 27599;2.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殖民性是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内在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拉美知识界的现代性/殖民性研究计划试图借助于开辟另一块知识生产的领地以及形成另外一种思考方式,从而实现对“另类世界和知识”的建构。经过不懈努力,参与这一计划的学者们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尽管大多数学者来自于拉美,但他们并没有将自身的思考局限于地方性议题。相反,他们致力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现代性的黑暗面以及超越的途径。本文首先从总体上介绍现代性/殖民性研究计划,然后讨论了其中的性别、本质以及对替代性经济的思考等议题。
——《心中的明天》与澳洲混血原住民伦理冲撞中的身份建构【摘要】混血原住民往往首先要直面“我是谁”的身份问题。澳洲最高文学奖获奖作品《心中的明天》刻画了澳洲原住民与白人殖民者的后代混血儿哈利,一个由白人祖父刻意通过基因改造实验后的产物,因被剥夺了原住民身份,与祖父及其所代表的白人文化之间产生的伦理冲撞。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分析了原住民与殖民者之间所遵循的两条黑白伦理线,厘清了混血儿哈利与白人祖父之间在理智与情感较量后生成的伦理结,揭示黑白伦理冲撞中所形成的阈限空间既为哈利提供了消解伦理结的条件,又是他对白人殖民者非黑即白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解构。【关键词】《心中的明天》;“梦幻”世界观;伦理冲撞;身份建构
这几年,国内研究翻译的文章和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也有不少。但许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前些年热心或倾向于译介国外翻译理论的风习已然淡去,对西人外人顶礼膜拜或跟风效仿的做法也已不再是主流。国内的翻译学者们已经开始反思和反省前些年的所作所为,开始了自主自觉地进行实实在在的学理研究,已经在努力凸显自己,进入了有我之境。这期刊载的三篇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的文章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文章。《翟里斯汉诗格律体英译探索》一文充分注意到汉学家翟里斯用维多利亚时代的格律体诗歌规范来翻译中国古诗的现象,对其译文的形式和节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形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高过任何其他文学样式,因此,诗歌的形式问题解决好了,诗歌的翻译也就完成了一大半。但翟里斯在翻译中国古诗时采用的不是真正的中国古诗的形式,而是当时英国读者所熟悉的类别,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见,愚忠形式,呆板教条,显然是不可取的,反倒会丢掉更多东西,甚至失去读者,达不到译介的目的。《理雅各<东周列国志>的跨文化重写》一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重写策略,揭示了中西历史小说写作的差异和读者审美情趣的不同。理雅各在译介或者准确地说重写中国东周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仿效的是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写法,从而使其译作很容易地进入了英语语境。文本作者还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话语,用“非正法翻译策略”对之加以概括,显出较好的学术自觉。《倾听译者的心声——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一文对阿瑟·韦利的《西游记》的翻译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彼时的社会语境,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士子”们的心态进行了揣摩和研读,对译者采取“豪杰译”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发出了对这样的译者应“给予同情的理解”的正当呼声。我们在做文本翻译研究时,往往会堕入两种境地,一种是一边倒地说好或说差,一种是过于膜拜或颂扬,往往忽略特定时期的翻译发生,忽略特定时期译者所采取的特殊策略。真正回到彼时的语境中,我们就会多几分理解,就会较多体悟到译者们的良苦用心。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各类翻译的发生及其优劣,而对机械翻译、简单愚忠和粗暴评判等现象给予善意的批评。对于汉学家们的工作及其贡献,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对待,要深知,汉学家们主观上是为自己,客观上才为他人。他们有时紧扣源语,有时又游离于原文,不论采取什么策略,都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当然,他们更多的是在战略上忠实,在战术上灵活;在宏观上忠实,在微观上灵活。当然,他们有的时候宏观微观都不忠实,则可能是力有不逮的缘故或其他因素。上面三篇文章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翻译研究是真正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双语文学文化的扎实功底在这里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0)【摘要】翟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诗歌翻译家,其格律体①译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赞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对翟理斯译诗进行研究时,多批评其中“因韵害意”的问题,而较少关注翻译实践的方法、策略及文学文化价值。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细读翟理斯的汉诗英译文,结合英汉诗学传统及译者的翻译观,从译诗诗体形式的多样化、汉诗诗体的借鉴、英诗定型诗体的实验三大方面探析了翟理斯格律体诗歌翻译的全过程,阐释了其中的诗学价值与跨文化交流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34)【摘要】 理雅各以翻译中国典籍而著名,但于典籍之外,他还翻译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本文以理雅各的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理雅各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继而以《东周列国志》为例,从故事结构、情节发展、故事细节和语句表达等几个方面探讨其文学翻译的跨文化重写策略,并从中西历史小说写作的差异和读者审美情趣的不同两个方面考察其重写的原因,最终揭示它在中国文学跨文化译介方面的意义。【关键词】理雅各;文学翻译;《东周列国志》;跨文化重写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摘要】阿瑟·韦利在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方面居功至伟,虽然他一生之中只翻译过一部中国古典小说,那就是《西游记》,但这部不到原著内容三分之一的节译作品却在英国乃至西方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非常值得研究。通过对原著有目的、有意识的裁剪,译本一方面成功地塑造了闪耀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孙悟空形象,这迎合了战时英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韦利的思想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本的最终面貌,它折射出译者期待英雄、渴求和平的心声。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公共服务口译(PSI)的作用不断突显出来。可是目前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议口译和商务口译,对于公共服务口译关注不足。2016年,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了《公共服务口译的挑战与机遇》(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一书,指出缩小合格PSI口译员的供需缺口非常重要,并对如何培养合格的PSI译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面对口译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PSI等口译国际化、全球化的职业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双重挑战,值得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学者进一步关注。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摘要】何辉斌教授所著的《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2017)是第一本从宏观上反映国内外国戏剧研究成就的著作。该书由十二章构成,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二年中(1949-2010年)译介外国戏剧、外国戏剧研究著作和国内学者研究外国戏剧这三个方面的量化统计,探索了这六十多年来外国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历程。该书将这六十多年分为四个阶段,按时间顺序依次进行深入研究,并挑选出五位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家逐一展开讨论。该书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宽阔的研究视野、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深远的研究寓意,实现了戏剧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对国内戏剧研究未来的发展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关键词】《新中国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外国戏剧翻译;外国戏剧研究
(深圳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穆雷教授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目前担任《中国翻译》、《东方翻译》等期刊编委及多份学术期刊审稿人。多年来,穆雷教授一直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工作,在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史、语言服务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受《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委托,笔者有幸对穆雷教授进行采访。访谈中,穆教授分析了翻译史研究对促进学科建设的作用,梳理了翻译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向青年研究者推荐了经典书目《历史上的翻译家》,最后结合自身学术经验就我国翻译史研究者学术能力的培养给出了建议。
自Halliday于1961年提出阶与范畴语法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历了系统语法、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等阶段的发展,现今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语言功能思想,依据“意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语言描述原则,对语言系统中的音系、词汇-语法、语义三个层次都进行了描写,揭示了语言的普遍特征,是一门普通语言学。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描写,以及对各层次之间关系的解释,是以语言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因此,也是一门适用语言学。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语言教学等领域中的适用性已得到了普遍的验证,是应用学科的理论基础,比如话语文本层次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表征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系统,表征人际功能的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评价系统,表征语篇功能的主位系统、衔接与连贯,以及表征经验、逻辑、人际与语篇功能的语法隐喻等理论。应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言使用领域的适用性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关注。然而,其对语言结构,主要是对语法单位结构的描写以及组成机制的解释尚待加强,这也是非系统功能学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被看作一门普通语言学所持有的期待。 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主要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以Halliday等为代表的悉尼模式,一个是以Fawcett等为代表的加的夫模式。两者的殊性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区分上的不一致,悉尼模式认为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功能配置结构等都属于词汇-语法层次,它们体现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属于语义层次,而加的夫模式认为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等本身属于语义层,这些语义层的功能配置结构由形式层的单一句法结构体现。正是由于对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区分不一致,悉尼模式采用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一词来指称其描写内容,而避免使用功能句法(Functional Syntax)一词。加的夫模式坚持多种语义功能配置结构由单一句法结构体现,因而使用功能句法来指称对词汇-语法层次的描写,与其对语义层的描写一起,称为加的夫语法(Cardiff Grammar)。另外,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Morley结合悉尼模式和传统语法对语法单位进行了描写,他也把这种描写称之为功能句法研究。由此,不难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法单位结构的描写,以及对语法单位结构组成机制的解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学科思想和研究范式对不同模式的影响,Halliday的学术思想受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影响,Fawcett不仅受到了Halliday的学术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认知科学、计算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Morley则融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传统语法的做法。我们认为,这种因受不同学术思想和研究范式的影响而带来的对语言系统描写上的差异,可以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可以促进该理论流派对语言结构本质特征的揭示。 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均关涉功能句法研究主题。第一篇文章聚焦名词词组潜势结构中的限定词成分。有关该成分,悉尼模式止于概括性描写,没有对其具体功能以及类别进行深入的探讨。加的夫模式区分了多类限定词,并指出限定词与名词词组中心词之间是一种选择关系,然而,其描写不够系统和充分。此文主要基于加的夫模式,在Fawcett以及何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依据功能区分了八至九类限定词,指出两种语言基本一致,只是汉语中存在位置限定词,而英语中没有此类限定词。此后,文章讨论了多项限定词的共现顺序,指出两种语言情况类似,限定词均基于特指意义的强弱而依序排列。文中对限定词功能的区分以及对限定词共现顺序的讨论结果是否在世界其他自然语言中具有普遍性,需要后续更多的跨语言研究。 第二篇文章主要基于悉尼模式,对名词词组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了探讨。目前,悉尼模式对语法单位复合体的描写主要局限于小句之间的关系,鲜有对名词词组复合体的研究。悉尼模式认为小句复合体涉及并列和主从两种逻辑配列关系,然而,加的夫模式认为,无论是哪种层级的语法单位,其复合体只有并列关系一种,不存在主从关系,悉尼模式中的主从关系复合体其实是一种级阶小句和嵌入小句之间的嵌入关系,两者不在一个语法层级,不能组成复合体现象。至于哪种观点更能揭示语言结构的特点,需要学界进一步的思考。换言之,并列和主从两种关系是否也同样存在于名词词组之间值得探究,这是因为对名词词组复合体逻辑配列关系的深入探讨可反观悉尼模式对小句复合体的描写是否符合语言结构的内在组成特点。 第三篇文章借鉴Morley的功能句法研究,对英语中的同位语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同位语不局限于名词短语(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名词词组)中的相关现象,还可以是小句和小句以及句子和句子的组合,同位语中两个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共指、近义、归属和例证,名词短语同位语结构呈现为中心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和修饰语三种类型。目前,悉尼模式对同位语的研究主要针对名词词组中的相关现象,将其区分为并列详述和嵌入投射两种。加的夫模式认为同位语是名词词组内部结构中的一个成分,系后修饰语,描写比较概括,没有详细区分修饰的类别。无论同位语现象是否仅涉及名词词组,还是也涉及其他语法单位,以及其内部结构组成,及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功能及句法功能如何,都值得学界的进一步探讨。 本栏目希望,通过这三篇文章的推出,进一步促进学界对功能句法的研究,不仅推进学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不同角度对语法单位结构及组成机制的研究,而且推动学界从学科内部不同模式的融合角度重新审视相同的句法现象,及至促动学界从不同学科理论的融合角度加强句法现象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语言结构本质的揭示。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2.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以英语及汉语为例,基于功能视角对名词词组之潜势成分限定词的功能、分类、体现形式以及多项限定词的排序进行考察,目的是为限定词提供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同时对英汉语在该维度上的异同加以阐明。研究表明,限定词在功能上主要是通过不同手段对所言之“物”进行明确,包括界定指示、确定顺序、明晰比例、明确数量、引介修饰语、凸显极性程度、识别范围、圈定类型及锁定位置等。据此,限定词可以分为指示限定词、序数限定词、比例限定词、数量限定词、修饰语引介限定词、最高级限定词、部分限定词、类型限定词以及位置限定词(只在汉语中出现)。当多项限定词共现时,英汉语均遵循由强到弱特指的顺序排列。
(内蒙古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英语名词词组作为级阶上一级语法单位,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强大的句法以及语篇功能,而名词词组复合体和名词词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必要讨论和搞清楚复合体的具体结构。从文献上看,英语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汉语的语法都很少或没有讨论语法单位复合体的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加的夫语法也没有复合体这一概念。功能句法的研究是以小句为核心,而词组和短语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复合体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小句复合体,而对词组短语复合体,尤其是名词词组复合体的研究很少。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分析英语名词词组复合体逻辑依赖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期望给词组复合体研究以及系统功能句法分析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英语名词词组复合体;逻辑依赖关系;功能句法;系统功能语言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在功能语法视角下,分析英语中的同位语,重点关注其语法形式、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研究发现,同位语是一种语法关系,主要表征为短语、小句和句子三个语言单位的相互组合。其语法形式有三种:名词短语同位语、非名词短语同位语和小句/句子同位语。英语同位语中的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四种语义关系:共指、近义、归属和例证,它们取决于同位语成分外延之间的重叠程度。名词短语同位语结构中的两个成分共同充当主语、宾语和补语等多个句子成分,同时同位语自身呈现三种类型的结构:“中心语+中心语”、“中心语+补语”以及“中心语+修饰语”。本研究尝试将功能语法应用于英语同位语分析,以期为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句法研究提供借鉴。
受《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之托,为本期专栏三篇文章写几句导言,以期能方便作者阅读。这组文章初看似乎关系不是特别密切,但均为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涉及到二语习得中词汇习得和写作两大重要方面。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二语词汇习得和词汇加工研究也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词汇推理是学习者习得词汇的重要途径,对读者词汇知识的发展和语篇意义的理解均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领域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持续关注,早期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或回溯法,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延时方法不能够揭示词汇推理加工的实时过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采用有声思维、反应时、眼动等实时方法来考察词汇推理加工过程。可以预期,未来研究者还将会采用ERPs、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以更深入地揭示词汇推理实时加工机制。刘雪丽等人的《词汇推理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对词汇推理研究已经使用和未来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涵盖该领域离线和在线方法的介绍,剖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而分析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实验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探究无疑可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启示。 心理词汇也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者对二语或多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存储方式、发展模式及路径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心理词汇动态模型、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分级网络模型、扩散激活模型、交互激活模型等。王煜、赵秋野的《三语心理词汇模式与英语词汇习得——高校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的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旨在探究汉、英、俄三语心理词汇的组织与提取。作者依据多语心理词汇理论及模式分析俄语零起点学生多语心理词汇的阶段变化,尝试建构汉、英、俄三语心理词汇模式,为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启示。学界对心理词汇的探究方兴未艾,可以预期研究者将会继续针对心理词汇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如心理词汇组织、存储、提取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影响其提取和组织的因素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栏目另一篇文章汇报的是二语写作研究。写作是借助于词、句子表达语义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以及写作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因素中工作记忆容量对书面语产出的影响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者发现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二语学习者,有较多认知资源可供利用,可更快地完成相关信息的检索,发现和提取所需信息,写作质量较高。写作任务对书面语产出影响的研究涉及到任务难度/复杂度、任务重复、任务指令等方面的研究。韩亚文、刘思实施的研究综合考察任务复杂度和工作记忆容量对学习者二语书面语产出的影响,从书面语的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三个维度对受试书面语进行分析,揭示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未来研究还可进一步考察学习者修改策略、提纲策略、准备时间等对学习者二语书面语产出的影响;也可采用有声思维等实时方法揭示学习者因素和写作任务等对二语书面写作过程的影响。(1.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4;2. 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100;3.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摘要】词汇推理对读者词汇知识发展和语篇意义理解至关重要。研究者采用离线法(如问卷调查、回溯法等)和在线法(如有声思维、反应时、眼动记录法等)对语篇阅读和听力理解中的词汇推理加工过程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尚未有研究采用fMRI和ERPs技术对该过程进行实时考察。本文对已用或未来可用于词汇推理研究中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优劣势,并提出了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时需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及词汇教学提供启示。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摘要】高校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的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涉及到汉、英、俄三语心理词汇的组织与提取。本文旨在依据多语心理词汇理论及模式,分析俄语零起点学生多语心理词汇的阶段变化,尝试建构汉、英、俄三语心理词汇模式,为俄语专业零起点学生的英语词汇习得提供启示。
任务复杂度和工作记忆容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1.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1189;2. 南京工业大学 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1816)【摘要】本研究探讨任务复杂度和工作记忆容量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64位来自中国某理工大学的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本次研究。研究者通过电脑版阅读广度测试测量了受试的工作记忆容量,以议论文写作方式收集了受试在任务复杂度不同的情况下书面语产出的数据,并从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三个维度对受试的书面语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高的学习者书面语产出准确度高而句法复杂度低,任务复杂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句法复杂度。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任务复杂条件下工作记忆容量高的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词汇复杂度显著增加。
(1.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420)【摘要】当前人文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物转向”或“非人转向”,即将研究视角投向以往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风景、地方等。对文学叙事而言,“物”可能承担以下三种叙事功能:(1)作为文化符号,映射或影响人类文化;(2)作为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作用于人物的行动,并推动叙事进程;(3)作为本体存在,超越人类语言和文化的表征,显示“本体的物性”。在文学叙事中,“物”的这三个功能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也可以组合发挥作用,取决于作者不同的修辞意图。【关键词】物转向;文化的物;生命的物;本体的物;修辞意图
(南方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摘要】在思辨实在论视角下,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在《直觉主义者》中建构的独立于人类存在、人类理性无法理解的升降机世界可划分为梅亚苏所定义的科外幻世界。以黑人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通过直觉完成与这个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并战胜以白人为代表的对手经验主义者,从而借助升降机的坠落推翻当前种族景观、建构后种族城市。怀特黑德旨在通过描述不依赖人类意识存在的升降机世界来观照充满种族主义的人类世界,借助人类经验之外的物的力量批判当代社会的种族主义。怀特黑德在《直觉主义者》中展现了新的种族想象,创造了新的美学特质。【关键词】科尔森•怀特黑德;《直觉主义者》;思辨实在论; 升降机世界; 科外幻文类;新种族想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420)【摘要】《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马拉巴山洞是该小说中最神秘莫测、最捉摸不定的部分。本文选择21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思辨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物的本体论”下相关理论家的观点,试图说明马拉巴山洞并非是被动静止的存在,而是福斯特叙事中推动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重点论述山洞的“物力量”,即山洞的回声造成了穆尔夫人的迷茫和昏厥,冲击了其基于理性的基督教信仰;山洞中的黑暗,炎热和回声侵挠了阿德拉小姐的心理结构,让其陷入被阿齐兹强奸的幻觉。【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面向物的本体论;马拉巴山洞;“物力量”
(1.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2. 伦敦大学学院 教育学院, 英国伦敦 WC1E 6BT)【摘要】文学作品中的性话语翻译历来鲜有人问津。本文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委婉型性话语及其英译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搜集的语料,发现这些性话语的生成机制大致可分为泛指化机制、模糊化机制、喻指化机制和省略化机制四类。译者在处理这些委婉型性话语时主要使用了再现和显化两种策略,其中以再现更为常见,而经显化处理的委婉型性话语绝大多数是由泛指化和模糊化机制生成的。鉴于中西读者对委婉型性话语的认知中存在较大共性,如果有文本语境支持,再现策略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委婉型性话语;生成机制;再现策略;显化策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6)【摘要】语言不只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它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和结构。社会实践和话语实践相互作用,通过话语形成并强化各种权力关系。诗人出身的小说家毕飞宇擅长透过形形色色的性话语来表现人性。本文以《玉米》为例,剖析了毕氏小说中的性话语及其在翻译中的转换,透过直译、标记、明示以及改写等方式,揭示出翻译是一种权力话语,它折射出译者在场的身体。
(1. 青岛工学院 外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2. 中国海洋大学 外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具有较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译文可以更好地“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译入语世界获得“再生”。《三体》系列风靡海外,首先在于原文的生态价值和普世价值契合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唤醒了读者的生态意识;其次,译者有效发挥了主导作用,使译文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第三,该系列翻译出版的整个过程遵从了市场化路径,充分发挥了各环节参与者的能动作用。【关键词】《三体》系列;生态翻译;译者主导;翻译出版系统;文学外译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谭惠娟教授所著的《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2018)是我国第一部从全局视野对美国20世纪重要的非裔现代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展开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由十四章构成,不仅从考察埃利森文学现象到梳理作家的文学创作,再到解读作家的文学和文化思想意涵,为我们生动地勾勒了埃利森的文学全景;而且深入探究了埃利森对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创新与超越、埃利森的文化思想以及他对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融合与批判。该书以开阔的研究视野、创新的研究路径和深刻的理论阐释,为我国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关键词】《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埃利森文学研究;多维视角【摘要】王立新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本次访谈涵盖了希伯来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学术意义、《古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的学术理念、王立新教授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等内容。本次访谈尤其重视探寻王立新教授希伯来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心得。王立新教授指出,对希伯来文学文本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他强调,希伯来文学研究要统合“语言形式”“文化影响”“神权观念”和“现代诗学”四个层次和维度。【关键词】希伯来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思想;研究心得
从《话语与控制》(Hodge et al. , 1979)算起,批评话语分析有四十年的学术史,话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始终是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核心问题。以“话语与社会”为主题的话语研究方兴未艾、历久弥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话语与符号、权势、身份以及意识形态的源流交错。符号是悬浮在社会空间中的意义颗粒,是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媒介。符号学本指中世纪有关身体症候的研究,在哲人们探求身体、文化与意义的胶着关系中得以拓展,而现代符号学研究萌生于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长足发展。话语中隐蕴宇宙观、生存观、音乐审美观与教育观。虽然意识形态往往被诟病为一个裹挟着负面意指的范畴,但是在批评话语分析视野中它倾向呈现为一个中性概念。意识形态以一种极为整体、笼统的方式弥漫于社会体系的各层肌理之中,是人们系统地思考自己以及看世界的方式。任何文本都难逃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同的话语方式既是不同语言模型的重塑,又是不同社会、文化与历史过程的演出。社会符号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这门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语义表征研究。秦勇博士与丁建新教授合著的《社会符号、音乐话语和意识形态:多模态批评视角》一文指出作为一种模态符号,音乐既是一种具有所指意义的、多层次的语义选择系统,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这种本质使得它成为批评话语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把音乐话语的研究从传统的印象主义描写中解脱出来。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自其诞生以来,多受系统功能语言学六大核心思想的影响,元功能的分析成为大多数模态符号语义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体(Figure) 、背景 (background)、场(field)可以诠释音乐话语者对事体的评价意义。音乐话语作为能指通过不同的织体形态所表征的各种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意识形态作为所指所对应的音乐符号能够和其建立统一的语义关系。语言是一种符号,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符号化,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表征语言符号,大大拓展了语言的使用范围。而文字的式微为新媒体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当视频图像进入话语,万事万物集结于图像。图文时代,弹幕符号实现了文字、图像与话语的结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赋权”于观看者。弹幕话语是各异的观者对视频图像进行辩证观看的产物,视觉“观看”携手权力与知识,使得万事万物无处遁形。作为新媒体话语,弹幕为青年所青睐并借以观察、把握现实与世界。沈文静博士的《社会与符号的互动:青年新媒体话语与“e”托邦建构》在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内,聚焦探究弹幕符号的形式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实现从文本分析到文化研究的跨越,研究发现弹幕符号具有寄生性、隐喻性、象似性、动态性与狂欢性的话语特征。话语权既是工具,亦是目的。弹幕将青年对“话语权”的竞逐推向“仪式抵抗”的境地,弹幕符号已然超越了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的描摹,大大丰富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充当着身份的说明书、文化的标签,并成为青年表现自我存在并建构“e”托邦,即想象共同体的有效方式。诞生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话语”是理解和阐释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关键“接口”和“中介”,其重要性主要在于为意义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社会符号所蕴含的“结构”与“历史”两极之间的对话得以可能,从而为话语的“诠释”和“批评”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教育传递(pedagogic transmission)通过对知识的“再语境化”和编码把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纳入教育知识的加工、生产和评价过程,知识成为象征性的“符号控制”和意识形态的“场域”,教育实践及其所蕴含的规则系统自成一套后现代的教育话语体系(pedagogic discourse)。胡安奇博士的《巴兹尔·伯恩斯坦:在结构与历史之间》从结构和历史的双重维度对伯恩斯坦的教育话语思想开展全面的理论探讨。一方面,伯恩斯坦通过“语码”的符号化并借助涂尔干的古典社会学方法,成功解析了教育机制的话语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另一方面,伯恩斯坦所描绘的教育实践的“内部语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无意识结构”,相反,它是文化—历史语境下的“权力”与“控制”合力的结果。伯恩斯坦的学术思想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他的“语码”和“再语境化”思想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资源。 借此专题,我们期望寻找散落于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话语碎片,凸显不同社会符号在话语场域内实现大写“对话”(Dialogue)的可能,并对这些话语碎片与它们集结而成的意义符号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出阐释,从而为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与批评话语研究注入新鲜活力。
(1.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2.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摘要】近代音乐研究多采用印象主义对音乐进行描写,忽视了音乐作为社会符号的本质,淡化了音乐话语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也因为模态等同性、功能普遍性和交际独立性等各种弊端给音乐研究带来了误区。有鉴于此,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建构音乐话语。本文指出,音乐话语能够通过表征模态符号的所指产生概念意义;能够通过表征事体、背景和场,拉近或疏远听众,产生人际意义;音乐话语的交际具有象似性、同时性和单向性的特征。与此同时,本文提出意识形态是音乐话语的本质特征之一;其模态符号具有系统性和体裁多样性的特点。而其中表征(不)平等的模态符号是一个对立的二元体,表征男(女)权主义的模态符号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表征(非)个人主义的模态符号是一个渐变体。【关键词】音乐话语;意识形态;符号表征;社会符号;系统功能语言学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摘要】弹幕作为一种新媒体话语,备受青年们的青睐。它实现了话语与图像的结合,成为视觉化符号。本研究立足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聚焦探究弹幕符号的形式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实现从文本分析到文化研究的跨越。研究发现弹幕符号具有寄生性、隐喻性、象似性、动态性和狂欢性的话语特征。弹幕话语展现了青年话语与主流话语、其它网络话语甚至弹幕视频之间话语权的争夺,同时是表现自我存在并建构青年专属的“e”托邦,即想象的共同体的有效方式。本研究旨在为新媒体话语与青年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关键词】弹幕;新媒体;青年;“e”托邦;想象的共同体
【摘要】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植根于涂尔干的古典社会学传统,围绕权力与控制两大轴心解析知识的边界与维持、个体的社会角色与身份、文化范畴与社会秩序背后的原则以及隐含在教育实践中的“内部语法”和“内在逻辑”,用于阐释社会劳动分工的差异如何创造不同的意义系统和语码以及它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实现过程。然而,伯恩斯坦并没有拒斥结构的历史维度,“权力”和“话语”贯穿于他对语码和教育机制的规则系统进行结构主义描写的始终,“结构”和“规则”最终服务于权力和控制在教育传递中的合法化和再生产。
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概念是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 1996)为帮助学生能在不久的将来适应急剧的社会变化,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而提出的培养目标。他们把“设计”(design)作为实现多元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并提出了已有设计(available design)、设计过程(designing)和再设计(redesigned)的理论框架,还提出了实现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实景实践(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评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转化实践(transformed practice)四个模块。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语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成为常态,越来越需要大量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英语水平高,又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专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事务,有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以及领导能力的人才。多元读写能力理论及其教学模式正好适应了我国外语教育的这种新变化。本栏目的三篇论文都是对这个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第一篇是邢春燕、冯德正的《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多元读写理论视角》,探讨在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使用幻灯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作者发现当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多元读写理论的四个核心模块,能够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人文价值观时,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第二篇是雷茜的《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研究》,聚焦于批评框定模块,探讨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作者建立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和结果讨论相结合的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发现基于作文互评的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他们的批评兴趣,增强他们的批评意识,对自身批评反思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第三篇是宁建花的《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优秀教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以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优秀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特征,聚焦于实景实践和明确指导阶段的模态的选择及配合。研究发现在这两个阶段,大赛教师善于选择伴语言模态如字体、声调等和非语言模态如目光、手势、表情协同等语言模态;模态选择和教学重点及任务复杂度有关;在不同教学阶段,模态复杂程度不同;教师应充分利用非语言模态,遵循模态选择原则,注重模态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在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使用幻灯片和视频等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亟待研究者和教师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元读写教学法为理论框架,选用“外教社杯”某届英语教学大赛综合组特等奖及一等奖两位教师的讲课视频作为个案研究的语料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等奖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多元读写理论的四个核心步骤,能够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人文价值观,教学效果显著;而特等奖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这让笔者思考如何建立一套更加客观合理的标准评估课堂教学。就教学设计而言,教师应该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价值观及多元读写能力,而不应使其成为华而不实的装潢。【关键词】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读写理论;教学评估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摘要】本文在设计学习理论基础上,探讨基于作文互评的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概要写作课堂教学为例,实践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和结果讨论相结合的批评反思能力课堂培养模式;采用个人访谈的方法了解其在外语本科生批评反思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访谈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一致认为基于作文互评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他们的批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批评意识,对自身批评反思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
【摘要】为了调查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优秀教师课堂的多模态话语特征,选取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决赛中两位选手的教学视频做为语料,整合了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并利用视频分析软件ELAN5.1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两位教师所选择的模态类型基本一致,教师都注重非语言模态的选择调用;在不同教学阶段,模态复杂程度不同,模态选择和教学重点及任务复杂度有关,在课文理解阶段模态复杂程度最高,其次是组织活动阶段;大赛教师善于选择伴语言模态,如字体、声调等,和非语言模态,如目光、手势、表情,协同语言模态。研究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非语言模态,遵循模态选择原则,注重模态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优秀教师;多模态话语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但不只限于文字和声音的呈现,视觉美学所产生的图像画面能更好地解码诗歌中的隐藏线索。艾米莉·狄金森是视觉诗学的标志性人物,诗人策略性地将诗歌中的点、线、面糅合在一起,交织成显性的视觉图画,这既源于她个人独有的审美情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大胆自由的想象力,又扎根于家庭背景、隐居经历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土壤。大量使用的色彩词汇,由首字母大写、破折号和感叹号所构成的流畅线条,加之精心设计的巧妙排版,反映出狄金森复杂的宗教悖论,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积极态度,以及认为“死亡即永恒”的独特见解,体现了狄金森跨越文字和音韵局限进行诗歌创作的先进性与独创性。
【摘要】自然是狄金森诗歌最常见的主题,其多数诗歌皆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表达出狄金森素朴的环境意识。狄金森密切关注自然界小生物,这些细微的动植物以前大都被忽略遗忘。狄金森的自然表现出其心领神会的位置感,一种非人类中心的姿态与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感。此外,狄金森诗歌中的“圆周”,一个其着重强调又如谜语一般的表达,蕴含圆周般的模式和运动,诉说着自然不仅指边界,也包括从中心辐射至边缘的整个圆,以此可读出其以生态整体视角看待自然的倾向性。鉴于此,狄金森的自然可以理解为一处环境谦卑之所,其环境诗学不但表达出消解人类傲慢自大的环境伦理意识,也反映建立自然与文化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景,指出人类与环境互为影响,人类既不应控制主宰自然,也无需刻意奉承自然。对自然常怀谦卑之心,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环境意识;环境谦卑;环境诗学
戏剧是文学寓教于乐的最佳形式,戏剧翻译及其研究是对人类文明的共享,加强了文明的对话。戏剧翻译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戏剧在文明建设和文明互鉴中的作用,无疑是英明之举。古希腊戏剧在公元前5世纪趋于成熟,通过翻译在全世界传播,促成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国古典戏曲历史悠久,自宋代真正成型,经元、明、清三朝的成熟期而进入现代,至今繁盛不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戏剧曾先后发展出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等四种基本形式,剧种多达360有余。中国古典戏剧在18世纪初由传教士翻译介绍到欧洲。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作品是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该作品先译为法语,后转译为英语。19世纪时,中国古典戏剧中的部分著名曲目已传入英美。进入20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戏剧的翻译及研究进一步深入,例如1972年,英国企鹅图书出版了Six Yüan Plays(《元杂剧六部》)。除了对单部戏剧的译介外,还有对中国戏剧史及特定剧种的介绍和翻译,例如国内新世界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京剧与梅兰芳》,还出版了一系列汉英对照戏剧读本,其中第一系列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第二系列为“古代悲剧故事”。翻译家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人成绩斐然,例如汪榕培与弟子们合译的汤显祖“临川四梦”让英语国家读者对这位中国戏剧大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外学者在西方戏剧汉译和中国戏剧外译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但对戏剧翻译展开研究者少。本期刊载的三篇文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等方面提供了戏剧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值得研读。《从副文本解读杨世彭<仲夏夜之梦>译本》借杰拉德·热奈特(1997)提出的副文本(aratext)理论,通过对杨世彭译《仲夏夜之梦》的副文本进行分析,解读杨译体现的译者翻译观、其读者观以及译本得以推介的原因,以期全面与客观地揭示该译本的价值。此文或能激发学界对副文本的兴趣,也为译者翻译思想和翻译史研究提供了参考。《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戏剧文本和《牡丹亭》原文的意象系统,利用统计数据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译入、译出两种译者群体的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此前的普遍认识不同,相比译出文本,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词汇变化更丰富,用词更复杂,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同时,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原文,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朱生豪莎剧隐喻翻译的认知归化倾向——以四大悲剧“愤怒”隐喻为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莎剧隐喻翻译进行研究。作者通过调查发现,莎翁四大悲剧中的“愤怒”隐喻多为常规隐喻,新奇隐喻数量较少且其源域映射的仍是常规隐喻的概念特征。英汉“愤怒”隐喻具有较大的认知共性,但朱生豪对概念隐喻的翻译呈现出“文化-认知”双重归化倾向,并未局限于文化概念的异同,还考虑到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的规约化程度。尽管译文语义及审美意趣与原文偏离较多,但更易于读者理解,有利于莎剧的推广与普及。三篇文章展示了过去人们较少注意的视角,把我们带进一个翻译研究的新世界。原来翻译研究可以这样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广州 510420)【摘要】副文本(paratext)是翻译文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够揭示出译本所不能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借杰拉德·热奈特(1997)提出的副文本理论,通过对杨世彭《仲夏夜之梦》中译本的副文本分析,解读杨译本所体现出来的译者翻译观、读者观、以及译本得以推介的原因,以期全面与客观地揭示该译本的价值。【关键词】副文本;《仲夏夜之梦》;杨世彭;译本价值
【摘要】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富,用词更加正规,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含量更大;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文本,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关键词】译者群体风格;译入;译出;《牡丹亭》英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概念隐喻理论为莎剧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莎翁四大悲剧中的“愤怒”隐喻多为常规隐喻,新奇隐喻数量较少,其源域映射的依然是常规隐喻的概念特征。尽管英汉“愤怒”隐喻具有较多的认知共性,但朱生豪对概念隐喻的翻译呈现出“文化-认知”双重归化倾向。译文指向易于读者理解的汉语概念系统及汉文化语境,语义及审美意趣与原文偏离较多,但有利于莎剧的推广与普及。隐喻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概念隐喻的文化异同,还应考虑原文隐喻在目标语中的规约化程度,从认知等视角探索隐喻翻译的制约因素及规律。【关键词】隐喻翻译;归化;朱生豪;四大悲剧;认知方式
(齐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摘要】欧荣等著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是英美现代派诗学的新探索。该著 作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主线将英美现代派诗歌纳入一个诗学体系进行探讨,描绘了一幅现 代派城市诗学波澜壮阔的图景。《“恶之花”》对耳熟能详的经典诗作进行重新诠释,丰富了我们对现代 主义诗歌的再认识,令人耳目一新,也为都市中的现代人重新品味城市生活提供了借鉴。作为英美现代 派诗歌研究的又一力作,它将成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批评等领域研究者的难得参考书目,也将 成为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有效教科书。【关键词】“恶之花”;日常生活审美化;英美现代派诗歌;新解读
本文整理自山东外语教学官网,更多详情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山东外语教学》创办于1980年,系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刊物于2018年全新改版,页码有所增加,内容更为丰富。